权谋高手、冷酷无情?考古学带你get历史课本里没讲的曹操……

2023-05-24 18:30:08    来源:蝌蚪五线谱

五一节前夕,河南安阳市的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,488 件(套)精美文物首度集中亮相,引起各界高度关注。

从2008年安阳西高穴村村民发现疑似曹操墓开始,曹操高陵的发掘和认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毕竟,历史教科书和百度告诉我们,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和文学家,三国曹魏国的奠基人;拜《三国演义》小说及影视所赐,曹操则是举世公认的奸雄,虚伪、残暴,是反派的代表。

所以,一直以来,对曹操墓的考证、认定乃至是否在高陵建馆等工作都慎之又慎,其相关研究的全面和细致程度在中国考古学史上都是空前的。

4月27日,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

图源:河南新闻网

所有这一切,都随着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的开馆而变得真相大白。诸多真相里,世人讨论最多也最有争议的,莫过于曹操到底是个怎样的人!

1 曹操是个精明且充满情怀的人!

曹操生前选寿陵所在地时,其实是纠结的,因为可供他选择的有洛阳、许昌、安阳三地。定在排最后的安阳,说明他非常精明且充满情怀。

曹操很想死后葬在洛阳。洛阳是他官场履历的起点,因棒杀宦官蹇硕的叔父而天下闻名,后来曹操在洛阳掌权多年,病逝于此。所以他去世前特意去当初棒杀蹇硕叔父的地方巡游,怀念自己的青春岁月。

曹操画像

图源:方圆文史公众号

曹操也想死后葬在许昌。一则,许昌地理位置优越,是水陆要津之地,“河南是天下之中,许昌又是河南之中,实天下形胜之地”,正如后人所言;二则,许昌是曹操默认的曹魏国都城,他曾把汉献帝从洛阳迎到许昌,从而实现“奉天子以令不臣”的政治策略。

精明的曹操两个都没选。葬在洛阳、许昌都太过耀眼。他生前不称帝,就是深知自己在平定天下过程中得罪太多人,不利于曹魏政权的建立,所以拼命低调。

权衡之下,他想到了已建家族宗庙的领地邺城。汉末的邺城包括现在的河南安阳、河北邯郸两地。最终选择葬在河南安阳,很大的原因是寄托着自己的情怀:因为那里有一个著名的西门豹祠,年轻时不惧权贵,棒杀蹇硕的叔父,岂不正是效法西门豹淹杀女巫之事吗?

这是有考古证据的。考古是一门讲求实证的科学,证实考古发现的证据主要有文献和实物两种,其中实物优于文献,因为实物是发掘出来的,造假难度大。很多考古发现都是先有文献,再有实物。比如曹操高陵。

曹操墓效果图

来源:方圆文史公众号

说曹操精明且有情怀,文献证据便是他去世前留的《遗令》,“古之葬者,必居瘠薄之地。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……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岗上,与西门豹祠相近。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),言之凿凿。实物证据便是开馆不久的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。

据考证,此馆的确与西门豹祠相邻。作为古邺城的一部分,西门豹祠位于河南安阳市安阳县安丰乡北丰村,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已成为相信科学、反对迷信的典型景点。

2 曹操是个节俭而低调的人!

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,身居高位的曹操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:他不但身体力行倡导节俭,还让子女、后宫都做到朴素、不浪费。

“雅性节俭,不好华丽,后宫衣不锦绣,侍御履不二采,帏帐屏风,坏则补纳,茵蓐取温,无有缘饰……四方献御,与群下共之。”

这段来自《三国志》转《魏书》的记录很能说明问题:一是他后宫之人不能穿锦绣,帏帐屏风不装饰边缘,坏了就缝补;二是攻城所得或四方所献宝贝,他不独自占有,而是与属下分享。

曹操另一个节俭的例子,就是提倡“薄葬”

文献证据来自两方面,一是他去世前在《终令》中安排后事说“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……(寿陵)因高为基,不封不树”,在《遗令》中明确表示“天下尚未安定,未得遵古也。殓以时服,葬于邺之西冈……无藏金玉珍宝”。二是《终令》《遗令》得到有效的落实,《策文》(作者曹丕)、《诔文》(作者曹植)均写道,曹操墓葬极少珍宝,入殓时穿的是缝补的衣服。

发掘中的安阳曹操墓

图源: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网

关于曹操节俭、薄葬的文献证据来自史学界权威《三国志》,自是毋庸置疑,千百年来缺的就是实物证据,而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的开馆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。

曹操高陵仿效汉朝王侯、皇帝陵墓的结构,为四角钻天顶;分为一个前室,一个后室,两个侧室和一个陪葬墓,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。这个规模,与汉朝动辄几十万平方米,甚至以山为单位(如汉武帝陵)的帝陵来说,简直不值一提。曹操生前虽没称帝,但可以用天子旌旗,权力远远超过皇帝。他的陵墓如此结构和规模,只能说明他希望自己尽量低调。

曹操高陵出土的480多件(套)文物,从材质上看,以石器、铁器、铜器居多,银器、玉器甚少;从类型上看,以石牌、武器、生活用品居多,奢侈品几乎没有。高陵被盗过,但专家预估所盗文物不足出土的十分之一。与其他动辄金银珠宝满车,甚至用人殉填充的帝陵而言,曹操高陵显得十分“寒酸”。

曹操高陵出土的刻铭石牌

图源:文博山西

诸多文物里,有一件极能证明曹操生前的节俭和低调,那便是渠枕,名曰“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”。

渠枕整体为长方形,中间有一个正好能够放下人颈的弧形凹槽,像渠沟一样,故得名。

史载,曹操中年后得了头风病,需配储水的枕头。他开始时用的是铜质水枕,但铜器盛水久了会发臭,所以改为银质水枕;一段时间后,他担心别人误解他喜好银器且铺张浪费,便改成木质水枕;木质水枕不能用太久,所以他改成石质水枕,即出土的渠枕。渠枕外形一般,上有磕碰痕迹,按正常推理是曹操生前所用,并不是专门定制的陪葬品。把一个陪伴多年的枕头随葬墓中,正体现了曹操节俭、低调且随和的个性。

渠枕的背面

图源: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网

综上所述,通过曹操高陵的定位、墓葬结构、出土文物等,还原了曹操的部分特点。

要全面而准确地了解曹操,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考古过程,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只是提供了实物证据。

此外,深入了解曹操不仅是考古问题,还关系到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承。

正如著名表演艺术家、94版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曹操的扮演者鲍国安在曹操高陵博物馆开馆仪式上的话一样,“通过曹操的作品,我们应该对曹操有更加客观的认识,对这段历史进行更加准确的评价。我建议大家尤其是年轻人和孩子们,都来这里(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)看一看,把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。”

因为文化传承的基础,就是认清什么是真正的文化和历史。

参考文献:

1.《关于曹操墓有关问题探析》,作者杨坤,《丝绸之路》2013年第8期。

2.《也谈西高穴曹操高陵》,作者孟宪杰、殷武,《成都学报》2011年2月。

3.《曹操高陵考古发现与研究》,2010年12月文物出版社。

作者:魏德勇 广东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